友善列印
藝文

拍刺浪潮節 南島語族大師齊聚盼復振臺灣拍刺文化

2025-11-07 發佈 陳麗如 臺東
排灣族的紋身師宋海華(右),被視為傳統拍刺技術的國寶級人物。

排灣族的紋身師宋海華(右),被視為傳統拍刺技術的國寶級人物。

第二屆拍刺浪潮節6日、7日一連兩天,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盛大展開,延續去年首屆活動建立的好口碑,今年持續邀請臺灣排灣族宋海華、夏威夷、紐西蘭、巴布亞紐幾內亞、砂拉越、菲律賓等國際紋身大師共聚一堂,藉由民眾報名參與拍刺體驗工作坊的交流,展現傳統與當代拍刺文化的實踐與再生。
 

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蔡政良表示,今年的拍刺浪潮節由史前館和臺東縣政府文化處、國立臺灣原住民族博物館籌備處三方合作,共同舉辦。
 

蔡館長談到舉辦拍刺浪潮節的緣起,他說,臺灣南島語族很多族群在過去有長期的紋身歷史和文化,可是,在日治時期傳統的拍刺文化幾乎就慢慢消失了,不過,拍刺文化在世界很多南島族群都還留著,二十多年前臺東有位排灣族的紋身師宋海華,他在清華大學讀了一本書,發現他的祖先紋身文化是如此美麗,他開始去請教很多族中長者,可是傳統紋身的技術已經失傳,宋海華飛往世界各地去學拍刺的技術,雖然他還很年輕,如今已被視為傳統拍刺技術的國寶。
 

蔡館長認為,發揚傳統拍刺紋身技術不應該只是宋海華一個人努力,而是史前館和大家一起來努力,史前館的責任就是要把消失的文化再次呈現在社會上。舉辦這項活動不只是慶祝重新把遺失的文化找回來,同時也感謝過去曾經幫助過宋海華的人,以及幫助臺灣拍刺文化復振的國際大師們,因此,邀請他們到史前館來,希望這項文化能讓更多人知道。
 

史前館作為參與南島族群當代文化實踐的重要夥伴,希望藉由拍刺浪潮節剔除民眾對於紋身的刻板印象,進一步促進對話,深化大眾對於南島紋身意涵的理解,讓博物館成為理性與感性兼具的社會溝通平臺。

 

宋海華表示,拍刺紋身技術在傳統紋身文化中是相當重要的,這項消失的紋身文化和技術好不容易復振起來,當然要延續下去。

 

此外,史前館今年也與阿米斯音樂節合作,在拍刺浪潮節期間邀請馬來西亞、印尼與紐西蘭,以及夏威夷等音樂歌舞藝文團體於館內進行演出,同時結合臺灣南島在地特色工藝與餐點攤商,在一樓右側廊道設攤,和民眾進一步交流。